近期的教研活动中,刘毅老师主题教学以《欧洲西部》同课异构为切入点,做了一次经验分享会。在经验分享会上,刘毅老师将这两堂别具一格的地理课带来的教学启示分享给了本校教师。
首先刘毅老师分享了刘凌敏老师的课,以欧洲西部的热门旅游胜地为引抓住学生眼球。再从景点特色自然过渡到当地美食,进而深入农业发展领域。通过剖析欧洲西部人们以乳畜产品为主的饮食结构,引导学生探究当地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借助地图、图片等丰富素材,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逐步明晰地形、气候等要素如何塑造当地农业格局,充分体现了从生活到地理的教学逻辑。
刘毅老师的本节课则更注重知识体系构建。他先带领学生梳理欧洲西部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特征,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区域自然环境特点。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这些自然特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农业延伸到当地产业发展脉络。为增强课堂趣味性与实践性,刘毅老师设计了旅游规划活动,引入 AI 技术辅助学生规划旅行路线,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体会地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科技赋能地理学习的魅力。
在分享中,刘毅老师着重谈到了他对同课异构的深刻想法。他认为,教学没有唯一“标准答案”或固定模式,同课异构以其鲜明的对比,生动诠释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教学真谛——教学目标的达成,拥有无限可能的路径和风格。每位教师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教学气质、对教材的不同解读,面对不同的学生需求,应当勇敢探索、大胆建构属于自己的、量身定制且高效的教学范式。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更是教学自信与艺术个性的觉醒。
刘毅老师还提到,参与同课异构本身就是一次高强度、沉浸式的专业修行,这要求教师从教材的深度研析到教学策略的匠心设计,再到课堂的敏锐洞察与动态调适的完整闭环。在这个磨砺的过程中,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反思与改进,通过个体间的深度互动、思维共振,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跃升与协同进化。每一次“异构”的火花,都是这个学习共同体行而不辍、履践致远的见证。
图文:初中地理组
审核:邱雨 林舒婷 王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