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下午,我校音乐组组织开展了由许文老师主持的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家国情怀”教育在中学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成果公报会。本次会议邀请了福建教育学院音乐教研室主任吴蔚副教授、福州教育研究院音乐教研员王艳红老师莅临指导,来自6所学校的课题组全体成员老师也齐聚一堂,共同参与活动,回顾研究历程,分享研究成果。
课题主持人许文老师从多个维度对课题进行了详细汇报。两年来,本课题聚焦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学民族音乐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实践,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教学实践等方法明晰了多维提升学生家国意识的融入路径与育人机制。在“1+N”创新研究模式的推动下,以讲座、公开课、论文、主题活动案例等多形式的研究成果不断丰盈、落地。研究显示,中国民族音乐融合思政元素的教学实践,对提升中学生文化自信、家国观念及审美能力具有显著成效。
王艳红老师在点评中充分肯定课题组立足音乐本体,围绕音乐展开思政融合研究的探索与实践。同时,她还强调了研究机制与研究路径的概念差异,以此构建更清晰、更具指导性的教学实践框架。最后,王老师鼓励课题组继续深入挖掘“家国情怀”的丰富内涵,虽然课题结题,但研究永不止步。
吴蔚老师则充分肯定了课题组在课题研究中的工作,认为以研促教,以精神引领为主导的理念值得称赞。同时,她高度评价了课题的突出价值,认为以政策为导向,形成框架性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她希望课题组进一步关注、培养学生在复杂情境下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多元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成长变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随后,大家围绕课题研究框架及育人机制展开热烈讨论,现场氛围愈发活跃。王艳红老师提出了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音乐课程思政与政治课程思政有何区别?”对此,课题组的黄雅芳老师进行了清晰且针对性的回答。她指出,对于政治课来说,其更准确的表述是 “思政课程” 而非 “课程思政”,二者主要在于手段和方式上的不同。音乐课程思政是通过音乐手段来传递育人思想,而政治课程思政则不一定使用音乐手段。她的回答清晰地阐述了音乐课程思政与政治课程思政的差异,既凸显了音乐课程思政的独特优势,又强调了两者在实现思政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
本次课题成果公报会,是对过往研究的全面总结,更是对未来中学民族音乐教学的前瞻性展望。在专家高屋建瓴的指导下,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不懈努力中,课程思政视域下 “家国情怀” 教育与中学民族音乐教学的融合成果已初现端倪。这些成果宛如熠熠生辉的种子,即将在更广阔的教育天地中播撒,以民族音乐为音符,以思政教育为旋律,共奏培育时代新人的激昂乐章。
文字:汪超
图片:吴佳欣
审核:许文